全球半导体产业迎来革命性突破!复旦大学集成芯片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宣布,全球首款基于二维半导体材料的1纳米级32位RISC-V架构微处理器“无极(WUJI)”正式问世。该芯片集成5900个晶体管,性能与功耗表现远超传统硅基芯片,标志着中国在“后摩尔时代”成功开辟新赛道,为全球芯片产业注入颠覆性创新动力。 一、技术突破:二维材料的“降维打击” 原子级厚度与超低功耗 “无极”芯片采用单层二硫化钼(MoS₂)材料,其厚度仅0.65纳米(相当于硅基芯片的1/5),却展现出更优的电子迁移率与抗辐射性能。测试数据显示,其功耗较同性能硅芯片降低90%,为智能手机、物联网设备带来“续航翻倍”潜力,甚至可实现纽扣电池驱动传感器连续工作10年。 规模化集成难题破解 团队独创“原子级界面调控+全流程AI优化”技术,攻克二维材料均匀性差、加工易损毁等世界难题。通过柔性等离子处理工艺,将传统硅基产线70%的工序适配二维材料制造,使芯片良率提升至99.77%,集成度较国际最高纪录提升51倍。 RISC-V架构的生态突围 采用开源指令集架构,避开ARM、X86专利壁垒,支持37种32位RISC-V指令,可执行复杂运算任务。这一选择为中国构建自主芯片生态奠定基础,已在物联网、边缘计算领域获得华为、中科院等企业合作意向。 二、制造革命:无需EUV光刻机的“中国方案” 兼容现有产线,降低转型门槛 “无极”芯片制造无需依赖极紫外(EUV)光刻机,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在12英寸硅晶圆上生长二维材料,直接对接中芯国际等厂商现有设备,大幅降低产业化成本。 AI驱动的工艺革新 研发团队部署机器学习模型,对材料生长、刻蚀、封装等200余道工序进行参数优化。例如接触层制备中,AI筛选出最佳掺杂浓度组合,将反相器良率从78%提升至99.77%,突破传统试错法效率极限。 “豆腐上雕花”级精密制造 二维材料的脆弱性曾被比喻为“豆腐”,团队开发低能量等离子体刻蚀技术,实现纳米级精度加工。这种“柔性雕刻术”既保持材料原子级平整度,又避免结构损伤,为后续3D堆叠技术预留空间。 三、行业震荡:重塑全球芯片竞争格局 打破硅基芯片物理极限 随着硅基技术逼近1纳米物理极限,“无极”芯片验证了二维材料的工程化可行性。其理论性能天花板尚未触顶,下一代64位芯片已瞄准手机、PC主流市场。 中国半导体产业链闭环加速 从材料(二硫化钼晶圆)、设计(RISC-V架构)到制造(国产化产线),中国首次实现二维芯片全链条自主可控。上海微电子90nm光刻机、华为EDA工具等配套技术同步突破,形成“材料-设备-应用”协同生态。 全球产业格局面临洗牌 该成果使中国绕过EUV光刻机封锁,开辟“二维芯”新赛道。外媒评价称,这或将终结西方在先进制程领域的垄断地位,推动全球芯片制造向低功耗、高集成方向迭代。 四、未来展望:开启“后摩尔时代”新纪元 “无极”芯片的诞生,不仅洗刷了“汉芯造假”的历史耻辱,更标志着中国半导体产业从“跟跑”转向“领跑”。复旦大学团队透露,已启动“三维异质集成”技术攻关,计划将不同功能的二维材料垂直堆叠,进一步提升芯片性能密度。 与此同时,二维材料的应用正从处理器向存储器、传感器等领域扩展。行业预测,2026年全球二维芯片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美元,催生新一代超轻薄设备、永生型物联网终端和抗辐射航天计算机。 |